三年要把两大韩国巨头拉下马!国产屏幕上位之路
从 OLED 设备供应商的分布看,韩国和日本企业占据了 70% 以上的市场。OLED 设备分为 17 个大类,而国内设备覆盖范围仅有 39%,虽然目前国内已有 6 代及以上 OLED 产线,但从 2016 年开始建设的项目国产化设备渗透率只有 2.5%。 ▲ OLED 主要生产设备厂商 在这 17 大类设备中,最为关键的设备就是蒸镀机。OLED 制备工艺的核心就在于一个 " 蒸 " 字,其实 OLED 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点都是通过蒸镀工艺附着到 LTPS 玻璃基板上的。蒸镀机其实就相当于屏幕制造领域的 " 光刻机 "。 所谓蒸镀,就是在真空环境中,通过电流加热、电子束轰击加热和激光加热等方法,使有机材料蒸发成原子或分子,并在基板表面凝结,从而形成一层薄膜,每块 OLED 面板都包含了许多这样的膜层。 而且蒸镀的对象不仅是发光材料,甚至连金属电极也是蒸镀上去的。这也侧面体现出蒸镀工艺需要达到怎样的精度。目前能够制造高精度蒸镀机的厂商,只有日本 Tokki。 据称 Tokki 蒸镀机的误差范围可以控制在 5 微米之内,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而蒸镀机整体的长度大约是 100 米,就像一列小火车,近 20 年前,这样一台蒸镀机的价格大约是 8500 万美元。 ▲ Tokki 蒸镀机 14 年前,OLED 行业才刚刚起步不久,很多厂商因扛不住成本压力纷纷退出,Tokki 出现了 48 亿日元的亏损,一度面临破产。但三星看中了 OLED 轻薄、省电、色彩艳丽的特点,认为 OLED 是一只 " 潜力股 ",他们不但没有砍单,反而继续增单,帮助 Tokki 扩充产能。 苦苦坚持了 12 个月以后,日本佳能投资 76 亿日元入股 Tokki,成为其母公司,Tokki 也正式改名为Canon Tokki,真正活了过来。 在此之后,得益于这样的 " 生死之交 ",三星买断了 Canon Tokki 蒸镀机的所有产能。一直到 2017 年 Canon Tokki 扩充产能,从 4 台产能增加至 7 台,LGD 和京东方才有幸各获得 1 台产能,而三星独占 5 台。 京东方成都 G6 产线在 2017 第一季度才购入了首台 Tokki 蒸镀设备,从而获得与三星在 OLED 领域竞争的基础。 在上游材料、生产设备上的优势,让韩国三星、LGD 等厂商在起跑线上就大幅领先了对手。从 2007 年开始,他们的产能和增长率一直保持领先,并且在技术上一直处于引领地位。 ▲日韩厂商 OLED 产能 规则从来都是胜者制定的,目前市场主流的 OLED 生产要么采用三星的 "LTPS-TFT 基板 +RGB OLED" 技术路线,要么采用 LGD 的 "Oxide 基板+白光 " 技术路线。但不管走哪条路,核心技术都被牢牢把握在二者手中。 三、技术封锁下另辟蹊径,国内下游厂商支持 由于蒸镀技术是生产 OLED 面板最成熟且稳定的方案,因此每个入局的玩家都避不开蒸镀机。而三星这样的垄断,让国内厂商不得不寻找新的技术突破点。 喷墨打印技术目前是国内厂商普遍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既然 OLED 屏幕的每个像素点可以蒸上去,那么就同样可以 " 印 " 出来。 喷墨打印技术就是使用 " 喷 "OLED 材料的方式来制作显示器的有机材料膜层,通过喷墨印刷设备上的多个印刷喷头,将不同颜色的聚合物发光材料溶液精确的沉积在 ITO 玻璃基板的隔离柱槽中,从而构成可发光的像素。 与蒸镀技术相比,喷墨打印技术可以节省 90% 的 OLED 面板原材料。并且喷墨打印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成品的使用寿命,该技术也更容易适应大尺寸基板的切割需要,可以顺应高代线处理大尺寸基板的趋势。 不过目前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减小像素间的差异、提升设备的喷墨精度。对于喷墨打印技术来说,油墨稳定性其实不是最大的问题,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 当然,采用喷墨打印技术生产的 OLED 屏幕,其显示效果和性能表现与三星、LGD 等厂商采用蒸镀技术生产的高端 OLED 屏幕尚有一定差距。该技术更像是一种折中方案,也是国内厂商艰难探索后找到的一条出路。 除了厂商们自身的努力探索,国际贸易形势也如同一只 " 上帝之手 ",推动着中国 OLED 产业的发展。 由于当前的贸易摩擦,供应链安全成为了科技行业的关注焦点,不少下游终端品牌厂商都意识到战略性培养自主健全供应链的重要性,而屏幕作为手机产业链的核心部件,成为了厂商们关注的重点。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