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武汉站长网 (https://www.027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 > 经营推广 > 正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与营销技巧16条

发布时间:2022-12-16 18:04:46 所属栏目:经营推广 来源:未知
导读: 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多年的同事及好友,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晶,便是在投资界闻名天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集保险、投资、实业、媒体于一体,在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1

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多年的同事及好友,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晶,便是在投资界闻名天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集保险、投资、实业、媒体于一体,在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1位。芒格与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在过去的四十几年里,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账面价值年复合收益率达到20.3%,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上升至84,000多美元,翻了4,400多倍。

不过,今天想谈论的不是芒格先生的投资心得,而是想把他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智慧,与我们做品牌营销的实践工作相结合,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消费者行为与心理。为此,我参考了芒格先生的《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其中由他本人编写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法则”章节,以此为契机,讨论如何在营销实践工作中设计符合心理学法则产品、渠道、促销及价格。

“人类误判心理学”,可以说是芒格先生自创的一组理论模型,它围绕人类生理因素及社会发展因素,总结出若干种人类可能产生的思维倾向,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逐条解读,并在每条思维倾向的后面,设想与营销实践结合的应用。

第一条: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

奖励和惩罚作为激励机制,常常会促使人们做出超乎想象的举动,由此形成无法预想的结果。设计考核员工的KPI,会直接影响一段时期内员工工作重心的变化;做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而不会受到及时的惩罚,就会让人对作恶上瘾;如今的社会中,驱使人们行动的主要奖励是金钱,所以有人花钱买身份,而有人靠身份赚钱等等。

这种对奖励的喜爱,和对惩罚的惧怕,使人们在评估一件事情的价值时,倾向于用“是否能获利”来分辨,无论这种利益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是活生生的钱,还是情感上的满足、喜悦等等,都可以作为评判事物价值的标准。

这意味着,当我们做营销要说服顾客时,在销售、宣传中都要诉诸于利益,而非诉诸于理性。很好理解,顾客买一个钻头,不是为了要这个钻头本身,而是为了墙上那个洞,所以我们宣传钻头的技术参数有多先进,质量有多好,最终是为了告诉顾客打洞更方便。这要求我们转换到顾客视角去审视我们的产品,并且以与顾客有关的利益诉求表达出来。而另一方面,当我们的产品口味是市场上最好的、体验是最好的,给予顾客的就是很大的奖励,将会促使顾客产生自然的好感。

第二条:喜欢/热爱倾向 与 讨厌/憎恨倾向

人们天生喜欢和热爱被喜欢与被热爱,而且倾向于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百依百顺、宽容大方。这就是建立品牌的意义了,当品牌能在感情上让顾客感受到被喜爱、被尊重,人们就会倾向于回馈这种感情,而当顾客爱上品牌,就会愿意适当容忍它一时的不完美。退一步说,就算暂时还未建立起喜爱,人们也偏爱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起热爱对象的人、产品和行动,这正是由“眼球经济”撑起的电商蓬勃发展的原因——女性能从“卖家秀”中,能找到苗条、美丽的联想,进而对销售的产品产生好感和购买欲望。

所以,营销要努力营造出一种令目标顾客产生美好联想的氛围,在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甚至是销售渠道的选择上发力。

人们也会被讨厌和憎恨迷失了双眼,忽略其讨厌对象的优点,讨厌那些让自己联想起讨厌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甚至因为仇恨而扭曲其他事实。做营销自然不必考虑如何让顾客讨厌,但要谨防自己的一些做法会适得其反,触碰到人们本能的反感、厌恶情绪。

第三条:避免怀疑倾向

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尽快做决定,避免产生犹豫、怀疑情绪的倾向,它往往会与“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相结合,也就是说,人们会因为对一个人做出了一点小小的帮助,而在潜意识里很快认为自己对此人有好感;另外,它也会与“社会认同”“压力影响”倾向结合在一起,在有压力或感到困惑的情况下,容易随大流的从众。

因此,当我们设计一个营销主题时,呈现给顾客的不能是过于复杂的信息,不能让大脑产生混乱和困惑,否则人们会过于快速的解读,很可能并不是按照我们想传递的意思来理解。

第四条: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新的信息或思想之所以不能被接受,并不在于新信息很复杂,而是在于和人们原有的旧信息发生了冲突,产生不一致的地方,于是大脑自动形成了封闭机制,不愿意改变和接受。

这一点倾向可以产生如下两个方面的借鉴:首先,营销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将新的信息植入到顾客脑中,替代和改变旧有的信息,既然人类天生会反抗这种行为,也就告诉我们不能用力过猛,植入的信息不能与旧有的产生巨大冲突,让人感到困惑和有压力,而是应该依托于旧有的观念和心智想法,借势潜入,潜移默化的进行替代;具体到沟通的口号、宣传营造的氛围上,都应该与顾客过去的生活经验有相关性。

其次,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避免不一致的倾向,来达到影响感召某个人的目的,比如当销售员上门拜访客户时,先向客户求一杯水,客户帮你倒了一杯水,就在心中产生了认可这位销售的潜意识,至少他不会为自己讨厌的人倒水,随着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的作用,客户在潜意识中会认为自己对销售是有好感的,销售员是值得信赖的,进而容易信任他而促成交易。

第五条:好奇心倾向

人们天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多的营销案例都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不要把信息一次说透,留些做游戏般的神秘,有助于让人们记住要传递的信息。但我认为,首先这种引发好奇心的内容,质量必须高,不能用过于简单的信息让受众产生被愚弄的不快感,同时,还要与品牌一贯的调性、产品的特质相吻合,对于一个严肃的品牌和品类来说,使用轻佻的引发好奇心的传播内容,是起不到积极效果的。

第六条:康德式公平倾向 与 艳羡/妒忌倾向

人们心中总是会有追求表面上公平的倾向,比如受教育程度高的陌生人之间,会更愿意遵守先来后到、礼貌相让等社会道德约束,因为他们这样做的同时也期待获得这样的回报,当然在得不到这样对待时,也更容易产生沮丧不满的情绪。

而更上升一层,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实际上不是公平的,必然会产生多寡贫富的差别,所以妒忌、艳羡的倾向也会很容易产生,几乎可以说无所不在,尤其体现在职场的薪酬待遇、贡献评估等问题上。巴菲特曾说,从金钱的角度上看,驱动整个社会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正是因为有妒忌,才驱使人们去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福利,以期获得“公平”的体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犯下了很多错误。

在营销实践上,人们总希望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有时利用好轻微的妒忌心理,刺激顾客进行消费升级,是可行的。比如对于奢侈品品牌的运作,无非就是提升尊贵、限量感,让顾客感到“不公平”带来的身份认同,而让更多的人想要跻身这个圈层。但从提高生活质量的角度看,智者应该尽量避免受到妒忌倾向的影响,客观中立的判断事物,以免出现冲动盲目的选择。

第七条:回馈倾向

人们愿意以德报德,以牙还牙,正向或是反向的激励都会起作用。商业的本质,就是以一种利己利人的原则来经营,给人提供好处的同时,别人也会给予相应的回报。所以,在营销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对顾客发自内心的关心、理解,提供他们想要的产品,给予他们良好的服务,顾客就会倾向于善待我们,并且给予超出计划的回馈,比如销售人员对顾客非常客气,给他倒水、邀请他坐到优质的环境中商谈、或是力所能及的帮顾客做了些小事,那么顾客就倾向于信任销售人员,愿意从他这里购买更多的东西。这也是企业需要与顾客建立起长期持续关系的原因。

第八条: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

这来自于美国学者斯金纳所做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通常与“奖励与惩罚反应”“喜爱”“憎恶”倾向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当人们受到一个外界的信息刺激,就会容易产生联想,这种联想如果是令人愉悦的,人们就会觉得受到了奖励,进而更加喜欢这种联想,如果是令人讨厌的,人们就会觉得受到了惩罚,进而更加讨厌发出信息方。

比如可口可乐的广告,从来都没有战火和纷争,而都是快乐愉悦的生活,甚至比现实生活更愉悦;再比如很多品牌请形象代言人,也是为了让受众产生联想,因为喜欢代言人而想要拥有代言的产品。而反过来,人们都不喜欢坏消息,进而会连带讨厌传递坏消息的人,所以营销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成为坏消息的传递者,而多做正面积极的沟通。

另外,简单联想还使人们容易对事物进行粗暴的分类,也许只是因为成见或固有的思维方式,就进行武断的推论。所以我们要尽量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划分到让顾客感到愉悦的分类中去,避免产生负面的简单联想。

第九条: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与 过度乐观的倾向

心理否认通常发生在人们遭受巨大的痛苦时,他们会启动自我保护的情绪,否认过于悲伤痛苦的事实,而把自己关在保护笼内。而相反的,在事情发展非常好时,人们会表现出过度乐观的倾向,以经验判断现状。当然,这两点与营销的相关性不那么大,但它们有助于我们去更深的理解人性,去深刻理解顾客的生活与心理,从而设计更符合需求的产品,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第十条:自视甚高的倾向

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并且容易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产生好感,甚至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过度称赞。虽然这是一种容易产生误导的心理倾向,使人陷入不利的境地,但从营销的角度说,如果品牌能够使顾客成为忠实消费者,将会产生强大的捆绑。

第十一条: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营销心理策略有哪些_心理学营销_营销心理培训课程

一个人从十块钱中得到的快乐,通常要少于失去十块钱的痛苦,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的快乐多得多。另外,如果一个人即将得到某件东西,但在最后一刻这件东西却飞走了,那么他的反应就会像他已经拥有了这件东西,却突然被夺走一样。

这意味着,当我们设计产品宣传时,可以有一种方法,就是告诉顾客他如果不买这件产品,将会失去什么,使顾客感受到失去的痛苦,反而刺激了占有欲。限时特价就是一种以这样的心理倾向为基础设计的有效活动,拍卖活动也是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理。

有时,被剥夺反应倾向会与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结合在一起,令人不断追加投入资源,给以前认定的事情上,即使这件事情已经被证明是有问题的,但为了避免尝到失去的痛苦,潜意识里还是会不断抓紧。

第十二条:社会认同倾向

这应该是被最广泛认知的心理学原则,即从众心理,人们会自动依据他所观察到的,周围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能够把一些复杂的情况和行为进行简化。

放到营销实践上,有很多设计都与从众心理有关,比如门店的人气旺,会自然带动销售;比如大量的广告都是传递多少人使用了该产品,来吸引更多目标顾客进行尝试;比如

第十三条: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人类的神经系统并不是精密的科学仪器,所以它必须依靠某些更简单的东西,比如眼睛只能看到在视觉上形成对比的东西,感知也是,认知也是如此。所以,有的时候看起来理性的价格或价值对比心理学营销,实际上却是有心理误差的。比如一件特价超值的衣服,是为了让顾客通过对比感觉到捡了便宜,但实际上可能花费比市场平均价格仍然要高,这在营销实践中,指导我们设置产品线的价格区间,应考虑到对比倾向,引导消费者选择主推的产品。

第十四条: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人类的大脑是有限而不完美的,很容易满足于容易得到的东西,而无法使用它记不住或者认识不到的东西,所以,那些及其鲜明的形象,由于便于被记住,也就更容易被认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广告过于复杂,传递信息的数量很多,或是形象晦涩难懂,是不可能被顾客认知到的,也就更不可能记住。也许多用贴近生活的比喻,借用鲜明的形象,会是更好的方式。

第十五条:不用就忘倾向

所有技能都会因为不用而退化,当然所有记住的品牌、产品,也会因为一段时间不用,或是没有出现在生活中,而被消费者忘记。

所以我们即使有优秀的品牌和产品,也必须要时常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起到提醒的作用,而不能让消费者忘了我们。

第十六条:重视理由倾向

人们都喜欢给自己做的事情找一个理由,这样从心理上似乎更能说服自己,甚至也能说服别人,哪怕这个理由是牵强或是缺乏逻辑的。这正是为什么著名的“复印机试验”中,当插队者向被插队的对象解释“我想复印东西”这种理由,比什么都不说的成功几率,要高出2倍的原因。

也就是说,营销从业者在传播中,给予消费者一个看上去像样的理由,同时不要给他们太多的时间去思考理由的逻辑性,往往促成交易的可能性更大。

跨学科领域的交界之处,最容易出现灵感。营销的实践离不开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掌握,这正是芒格大师最常用的“lollapalooza效应”之表现。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